医学临床纪实
患者刘xx的鼻炎治疗之路
年2月3日
刘XX年龄13岁男
患者自诉:鼻炎、鼻塞、口臭、便秘、注意力不集中、晚上睡觉爱出汗,易外感。每次感冒,会先出现咽喉肿痛的症状,且有长期输液的治疗经历。舌胖大,苔白腻。
患者母亲说:孩子平时喜欢吃肉,不喜吃蔬菜。怕冷,运动少,不爱动,脾气急躁。五年级的时候,为了给他调身体,吃了一段时间蜂蜜。
这次来医馆主要是想治疗孩子的鼻炎,调理孩子的体质。
初诊
患者平素喜食肉类、且运动少,从小饮食不当,又因不良的生活习惯损伤了脾。从中医上讲,脾运输营养物质(水谷精微)和水液,将其上升到肺部之后与肺吸入的清气(空气中的精华)共同化生为气血,人若脾虚则清阳不升。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曾讲: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又说:“清气在下,则生飨泄(腹泻)。”
因此,脾虚会导致患者水液滞留于体内生湿,湿郁化热,又将阻碍气机,最终导致全身的阳气(卫气)不能升举,外达。阳气(卫气)有温煦肌肤、抵御外邪的作用。所以患者怕冷、易外感。
口臭,便秘,注意力不集中,晚上睡觉爱出汗,均是脾虚湿热所致。
因此,一诊后开出的处方将以补脾、升阳、清热为主,外加通鼻窍之药。以汤药为主对症治疗,并配合服用伯仲堂自制方「阳动散」一个月。
二诊
年2月4日
服药第二天,患者母亲急冲冲赶到医馆,情绪非常急躁,大有兴师问罪之态。孩子母亲说孩子吃了一天药之后,症状加重了,还出现了咽痒、咳嗽等新症状,怎么开了那么多药,病不但没治好反而还加重了呢?
经房医生观察,发现孩子有了新的症状,咳嗽,舌质红,苔厚腻。这明显是一个风热外感的症状。原来是这两天孩子自己不小心感冒了,引发了一些新症状。于是针对孩子新的症状,我们又开了两付发散风热的药。
三诊
年2月6日
两日后来复诊,医生问患者母亲现下如何?家长依旧很烦躁,说不见好,还是一样。医生寻问了孩子,服药后鼻子可有好转?小男孩自己回答说:“鼻子通气了,不堵了,就是还有点咳。”
可是,孩子的母亲却一脸的不相信,反复问孩子,鼻子真的通气了吗?几番询问下,孩子已不耐烦却又十分无奈,说我的鼻子真的不堵了!
这个母亲的态度才开始缓和,看起来也没有那么焦虑了。
四诊
年2月20日
第四次来看诊的时候,小男孩的鼻炎的症状已经基本消失,感冒也好了。
年3月6日,患者来医馆最后一次进行诊治,此时鼻炎诸症皆无,开始进入调理身体阴阳的新阶段。
从孩子妈妈的讲述来看,我们可以得知,患者自婴幼儿时期,喂养就没有定时定量,哭了就喂,穿得还多。因为喂养不当,最终形成了脾虚内热有湿的体质。脾气急躁,想要什么,就用哭闹的方式来索求。
我想,这位患者的经历,可以给家长们带来一些启示。
孩子乃纯阳之体,新陈代谢旺盛,肝气有余,脾气不足。脾气不足,就应该饮多食容易消化的食物,小孩宜养阴(多喝粥),因为孩子阳气有余,生长快,代谢非常快。不应吃大热滋补的食物,应多吃性质平和的谷物及蔬菜。如果吃饭吃得多,便容易积食,生湿化热。
小孩肝气有余,所以易哭闹,一闹一哭很多家长就忍不住要抱要哄,反而会养成爱哭闹的习惯,并且,孩子哭闹还会让肝火更旺,肝乘脾后,将更加削弱脾胃消化吸收的功能,由此,孩子会更爱吃厚味的食物。
要改善孩子的脾胃功能。除了药物治疗,我们更应该帮助孩子改正不良的生活习惯。
1、饮食以五谷、蔬菜为主。少吃或不吃肉类、奶制品、油腻食物、糯米类等不易消化的食物。
2、加强锻炼。脾主四肢,锻炼可以增强脾运,增强卫气(抵抗力)。
3、响应国家号召,禁止滥用抗生素。
智者察同,愚者察异。通过对小男孩刘xx的病例分享,我希望能带给大家一些思考和警示。
《国语·晋语八》里曾讲:
文子曰:“医及国家乎?”
对曰:“上医治国,其次疾人,固医官也”。
古人其实早已告诉我们,中医治病的思维跟治理国家的思维是一样的,都包含整体观和辩证论证在里面。
整体观不仅要横向地考虑,整体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对人体产生的各种影响,还要纵向地预测人的一生,预测过去和现在的状况会对将来的走势产生何种影响;而后再辨证施治、调整修正。
如果每位患者,尤其是我们可爱的孩子们,能具备这样的思维方式,能从小用中医的思维去分析和思考自己生活里的问题,那他们一生都将受益无穷。
本文内容原创,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对未注明出处者,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