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炎原因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经方治疗鼻炎两例
TUhjnbcbe - 2021/5/19 17:00:00

女,17岁,年12月14日初诊,鼻炎多年,多方就诊。症见:鼻腔发痒、发疼,流鼻涕,间断鼻塞,怕冷,喜冷食,口苦口渴,间断胃部不适,饮水一般,纳可,不咳嗽,不易出汗,大便一般,脉沉,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近期牙疼。处方:桂枝汤,桂枝15生白芍15炙甘草10生姜15大枣15取五副。

年12月20日,鼻腔发痒、发疼,胃部不适明显减轻,嗓子发干,咽喉痛,口渴喜饮水,纳可,服上药不出汗,冬天手脚偏凉.处方:桂枝汤,桂枝16生白芍16炙甘草10生姜16大枣16取7副.

年1月10日,上方服用效佳,牙疼也缓解,故未坚持复诊。今日因为再次发生牙疼就诊,偶有鼻塞,月经正常,口渴,饮水一般,纳可,大便可,处方:桂枝加葛根汤,桂枝15生白芍15炙甘草9生姜15大枣15葛根25取5副.

年1月20日,上方服用效佳,牙疼缓解。今日因为再次受凉就诊,咳嗽流鼻涕鼻痒嗓子痒有痰,口稍渴,不出汗,纳可,饭量增加,舌质稍红,舌苔稍腻,精气神可,处方:桂麻各半汤,桂枝12生白芍12炙甘草9生姜12大枣12生麻*8炒杏仁15取3副.

年2月18日,陪同姐姐看病,自述一切良好,追问病史:平素喜好饮用冰镇饮料,故叮嘱以后少服。

女,45岁,年2月5日初诊,患感冒鼻炎治疗2个月不缓解,现症:鼻腔发痒,说话鼻音很重,打喷嚏,流鼻涕,受风受寒加重,无鼻塞,无口苦,口不渴,饮水一般,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稍紧,过去怕冷,现在不怕冷,常自家泡脚,易上火,咽喉不适,睡眠差,喜热食,头部、咽喉、后背紧缩感,自诉2个月以来头部没有一天轻快过,多方就诊效差,处方:桂麻各半汤,桂枝15生白芍15炙甘草9生姜15大枣15生麻*6炒杏仁10取3副.后来随访,已经痊愈。

总结:之所以记录这两个病例,是因为最近自己接诊的时候转变了思路-------更加注重了“望诊”,病例一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精气神能打60分,虽然体型较瘦,但双目尚有神,语声不高,但却不低微,病例二体型适中,说话滔滔不绝,但没有过亢的“热象”,精气神能打70分,两个患者都显现出一副“寒闭”的整体状态---------在临床中发现,有的患者善于表达,有的患者不善于表达,这样子就会遗漏一些很重要的线索,有的人说了一大堆症状,但是对于辩证却帮助不大,但是,患者的外在表现却是非常客观的:形态胖瘦、个子高矮、面色红润或者发白、语声高低、行动快慢等等,“察色按脉先辨阴阳”,通过望诊去判断患者的阴阳状态,去判断人体阴气阳气的盛衰,以及气机在人体表中里、内外上下的流动状态,然后“补不足、损有余”,在伤寒论里找到适合当下病机的处方,给予恰当的剂量-------感觉自己这样的方法较过去更加容易掌握。

有时候也在想:如果中医在最原始的状态是人类偶然发现的某种植物可以治疗某种痛苦(就像一匹狼受伤了,可以自己寻找草药医治),然后逐渐总结、积累而来的话,那么像两三种药物组成的处方可以这样理解,但是象“乌梅丸、薯蓣丸”等等十几种药物甚至几十种药物组成的处方是从哪里来的呢?

反复学习了臧云彩老师的“周易”课后,似乎有了答案:《周易》是群经之首,各种学问都是在《易经》(包括:连山、归藏、周易)的框架下发展起来的,《周易》是“数象”,阴爻、阳爻组成八八六十四卦,“卦”是用来“挂”起来让我们看的“数之象”(或者叫作“爻”)。

所以,在“周易”的框架下,在阴阳五行理论和取象比类思维指导下,去认识大自然、去认识人体、去认识各种中药,贯穿四诊、辨证、处方、选择治疗手段、治疗反馈等全过程。继而在不断的观察、发现、总结基础上,开始了“推演”或者就叫作“算卦”,可能有的方剂组成是“推算出来的”,然后再验证于临床,行之有效后就被就保留了下来。

好像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就是不知道是否正确?

本文仅供同行交流和作为自己向经方老师的汇报材料,非专业人士切勿模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经方治疗鼻炎两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