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是儿童和成人的常见疾病,它是空气进出肺部的通道发生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多年来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颗粒物短期或长期的存在(雾霾天气),都会对人体产生不良的影响,短期的存在可以导致支气管发病率的上升,长期的存在就会带来包括肺功能和免疫功能下降、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上升等诸多影响。在易感人群当中,这种效应就会更加明显。
跑上一段路,就会觉得呼吸困难,一般人认为这是体质差。孩子早晨、晚上总是咳嗽,一般家长总认为是得了咽炎;每天早晨起来打喷嚏,流清鼻涕,我们会以为是感冒着凉了....
上述现象相当大一部分实际上是哮喘或过敏性鼻炎。很多患者,包括少数医生也对哮喘的认识比较片面,存在很多误区。
现在哮喘有很多不典型性症状,如发作性咳嗽、胸闷、运动后呼吸困难等,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哮喘治疗的三大误区误区一:哮喘不发作就不治疗。
年发布的“全国哮喘患病及相关危险因素”的调查结果分析,很多患医院跑,感觉症状稳定了,就逐渐减少用药甚至擅自停止用药,结果往往造成病情的反复。网络调查结果也显示,近两成(17.3%)的受调查患者或其家属认为没有症状就应中断治疗,或者认为是药三分*,能不用就不用。
这是一个很普遍的误区,稳定期的维持治疗是哮喘患者长期管理的重点内容,可以明显减少患者哮喘急性发作次数,以及入院治疗费用及总体治疗费用,并且保护肺功能,有助于改善患者及家庭的生活质量。
误区二:拒绝激素治疗。
不少患者和家属听说需要长期吸入激素来治疗,担心激素的副作用,对身体造成伤害,尤其是女性和儿童患者,怕吸入激素会发胖或影响生长发育。所以,在哮喘症状缓解后,往往自行断药。有些患者转而去使用未经正规批准的偏方,潜在危害很大。
其实,吸入激素是目前公认的有效且安全的哮喘治疗方法。
支气管哮喘的本质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这种炎症属于变态反应性炎症,不同于细菌感染性炎症,使用抗菌素治疗是无效的,只有有规律地应用激素才能抑制此类炎症。
吸入疗法为局部用药,剂量小、直接作用于靶器官、起效快、全身不良反应少、无痛无创,适合包括儿童在内的哮喘人群的防治。
现有的研究表明,儿童患者使用吸入型糖皮质激素是安全的。
吸入激素治疗,药物可直接吸入气管,直接作用于气道,吸入血液循环的药物剂量极小,吸入激素治疗所需的激素剂量也比口服给药所需剂量小得多,大约只相当于口服剂量的1/10至,所以长期吸人激素治疗一般不会造成全身性的副作用。
误区三:治疗期间不检查肺功能。
患者常常根据自身的某些症状及用药次数,来判断哮喘的病情,这样的做法主观成分较多。每个人对某一个症状的轻重判断都可能有很大的差异,所以需要能客观反映哮喘疾病程度的指标。
而肺功能对于哮喘的诊断与评估很有价值,其指标为医生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规范治疗,八成患者病情可控制虽然哮喘不可根治,从遗传因素、基因异常上讲,但是90以上经过规范治疗的患者的病情可以得到完全控制或良好控制。意味着患者可摆脱哮喘的束缚,完全可以和正常人样工作、学习,过上健康的、有活力的生活。所以从临床的表现看,在这个意义上,它是可以根治的。
除了患者对疾病认知上的差别,我国哮喘患者难以得到规范治疗的原因还在于:一些非正规医疗机构和厂商,利用哮喘患者求医的迫切愿望和哮喘知识的贫乏,打着传统中医中药、祖传秘方的幌子,通过无孔不入的广告,发布夸大其词的信息。
非法生产、销售没有经过正规的临床试验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制剂,以低廉的成本谋取高额的利润。某些大众传媒,甚至某些所谓的专家、所谓的学术团体,在利益所驱动下为其推波助澜,大声造势。
现在有些江湖游医和伪劣假药屡禁不止。许多号称可以根治哮喘病的“秘方”,“偏方”,经常混入激素和氨茶碱。含量往往比较大,许多孩子吃了后都有发胖、生长减慢的现象;有时甚至会引起危及生命的严重后果。所以哮喘患者千万不要轻信广告,要走正规的医疗途径。
哮喘患者应每4周进行1次评分在哮喘的评估监测和管理方面,《全球哮喘防治倡议(GINA)》就曾推荐使用一种名为“哮喘控制测试(A(AstmaControlTest简称ACT)"的工具,对患者的哮喘控制状况进行测试及管理。
这就如高血压使用的血压计,糖尿病使用的血糖仪一样。不过,ACT并不是一台仪器,而是一个包括五个问题的问卷。
通过这份问卷,可以帮助患者长期自我监测哮喘控制的水平。
当患者被诊断为哮喘时,正在接受哮喘治疗或随访期间,都应当每4周进行1次ACT评分。一旦分值20分时,提示患者哮喘未得到控制,应及时就诊,并接受进一步诊疗(各位同学也可以自行登录哮喘联盟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