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日照日报
本报通讯员张祯报道
本报讯今年以来,为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守牢18亿亩耕地红线,岚山区高度重视,主动谋划,结合实际,多措并举,在全区范围内掀起了耕地保护热潮,切实提高广大基层干部和人民群众耕地保护意识。
建立每日巡田制度,履职尽责。成立了由区长任一级田长,7位镇长任二级田长,58位片区书记任二级网格员,位村委书记(主任)任三级田长,位村委委员及党员任三级网格员,共计人的“田长制”工作队伍。各村居三级田长、三级田管员按照要求定期巡田,利用耕地保护App生成巡田轨迹,做好巡田记录,各乡镇(街道)汇总后每天向区耕地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所辖村居巡田记录,形成“日报送”常态化工作体系,使违法违规使用耕地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年以来,全区各级田长累计巡田次,巡田轨迹达.18公里。
建立综合评价办法,科学考核。岚山区自然资源局联合农业农村等四部门印发“田长制”综合评价办法,对各乡镇(街道)“田长制”体制建设情况、纳入对村庄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体系情况、标志牌设置情况、经费保障落实情况等纳入综合评价范围,形成了科学评价标准,使各乡镇街道在落实上有章可循。
建立多维传播阵地,加强宣传。在全区范围内先后设置“田长制”公示栏92个,覆盖辖区内主要耕地聚集区;发放《遏制农村乱占耕地建房明白纸》15万余份,在
恰逢全国土地日,岚山区将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刊、“两微一端”等融媒体平台作用,集中开展耕地保护形式宣传、政策宣传、典型宣传、公益宣传,释放保护耕地的强烈信号,进一步强化全社会“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的思想认识和行动自觉,为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贡献岚山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