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开局之年,日照市创新推出一系列举措,着力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开创了耕地保护工作新局面。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系统认真履行“两统一”职责,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疏堵结合、监管并举,耕地资源保护水平不断提升。
健全完善制度机制压实耕地保护责任
依法依规、不折不扣落实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需要从健全制度、完善机制、强化监管等方面综合施策。
为此,日照市坚持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从控占、补充、考核、监督等方面多管齐下,积极构建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格局,不断加强规划管控和用途管制,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努力减少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严格落实占补平衡,确保补充耕地数量质量“双到位”;推进土地整治,着力强化耕地整体性保护;建立“早发现、早制止、早查处”工作机制,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
特别是从今年3月开始,日照市全面推进“田长制”,明确到5月底前各区县全面落实耕地保护“田长制”,实现全面覆盖、责任到人、监管到位的耕地保护监督体系,完善耕地保护监督考核、奖惩机制,确保完成全市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责任。
日照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日照市将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分层设置农田网格,建立以村为基本单位的网格化管理机制,全面推行县、乡、村三级“田长制”管理体系建设,确保“田有人看、地有人管”,全社会齐抓共管。截至目前,全市已配备各级田长和田管员名。
创新方式方法实现耕地保护有效监管
哪些是违法违规占用耕地的,哪些是耕地改变为其他用途的,哪些是耕地撂荒、被破坏的,哪些是新增的……为实现耕地保护有效监管,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创新开展“两长一网”工作,即“田长制”“林长制”和网上监管平台,建立健全了“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群众报”问题发现机制,做到对耕地变化情况及时掌握、心中有数,促进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并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天上看”———利用卫星遥感等现代科技手段,对永久基本农田进行动态监测管理,加强耕地保护信息化建设,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地上查”———加大土地巡查和执法力度,加强日常执法监管,从严打击违法占地、破坏耕地行为。
“网上管、群众报”———畅通群众举报渠道,开发耕地保护监测平台和“田长制”管理App,各级田长在今后可以将日常巡查发现的违法用地情况实时拍照上传系统,系统及时将上传信息反馈各级执法机构进行查处,形成执法合力。
高新区通过共享使用通信铁塔高清监控视频,实时观察周边土地情况,并通过系统智能算法,自动识别工程车辆、设备,第一时间发出报警信息,提示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工作人员到现场核查,及早发现、制止、查处违法用地行为。
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有效解决了违法占用耕地发现难、违规占用耕地堆放杂物恢复难以及在耕地上挖沙取土破坏耕地制止难等“一揽子”问题。
同时,全市各级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扎实开展了农村乱占耕地建房、土地问题综合整治等专项整治行动,尤其对新增违法占用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行为采取“零容忍”,推动形成依法查处违法用地的高压态势。
注重开源挖潜
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
小满,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民谚有“小满大满江河满”的说法,预示着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饱满,即将成熟。5月21日,在莒县招贤镇,大片大片的麦田长势喜人,丰收在即。
莒县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以实施土地整治项目为抓手,积极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高标准设计,高标准施工,新增了不少优质耕地。同时,以推进落实“田长制”为契机,贯彻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农地姓农、农地农用”,为保障粮食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要素支撑。
近年来,日照市坚持“县域自行平衡、市级适度统筹、市场有偿调节、重点项目优先”耕地占补平衡机制,按照“先补后占”“占优补优”的原则,通过实施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项目,对项目占用的耕地及时补充,连续23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已用的土地更加优化,未用的土地合理规划,我市坚守生态红线和耕地保护红线,科学谨慎地谋划,集约节约地利用,加快推进了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对坚持绿色发展的日照来说,坚持保护好耕地资源,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更是奋进“十四五”建设现代化海滨城市的希望所在。
本文来源:中国山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