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在线10月25日讯(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龙卫国通讯员何文伟)近日,在韶山市核心景区范围内,从毛泽东广场到滴水洞的公路边,一个大工棚被拆除,一片荒废的、原来种植无花果的基地被整理出来,全部恢复成耕地。在毛主席家乡韶山市韶山乡,今年通过土地整理共恢复耕地亩,为发展农业产业提供了更多的土地资源。
年以来,国家连续作出了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的决策部署。今年,湖南省出台了耕地进出平衡政策,将即可恢复为耕地、工程可恢复为耕地的农用地提前开展耕地恢复工作。韶山乡年度耕地恢复总任务为亩。
韶山乡是毛泽东同志故居所在地,也是国家重要的革命纪念地和教育基地。韶山乡党委在研究耕地恢复工作时认为,“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端在自己手中”,毛主席家乡人推进耕地恢复必须走在前列,要切实稳定粮食生产,留住和提升韶山“喜看稻菽千重浪”的美景。
韶山乡党委首先积极与自然资源、农林业等部门对接,明晰业务政策、摸清任务,结合村组意见形成工作底图,全乡10个村63个村民小组共需恢复96个地块。接着,他们召开村委会、小组长会、村民大会进行广泛动员,把宣传发动带到田间地头,积极解读政策,形成了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良好氛围。
在恢复耕地的过程中,韶山乡10个行政村因地制宜、一村一策。核心景区范围内的行政村存在较多已流转待恢复地块,村党组织牵头,与流转单位达成退出协议,韶山村、韶润村通过这种方式分别退出流转土地77亩和60亩,既完成了工作任务,也提升了景区形象。地块面积小且分散的村,韶山乡统筹施工队伍,多地块多设备同时施工。地块面积大且相对集中的村,则通过单亩招标方式确保施工力量,保证任务进度。
恢复耕地,需要经费保证,韶山乡依托上级安排的专项资金,再加上乡党委自筹的工作经费、各村党组织积极发动筹集的施工经费,共筹措了多万元,有效解决了施工过程中所需的各项经费。
施工中,韶山乡注重将耕地恢复与抛荒治理、国土绿化、小水源建设、乡村环境整治、景区形象和品质提升等项目相结合共同推进,一项工作多重实效。耕地恢复后,如何让耕地发挥作用是关键,为此,韶山乡为农民解决种子肥料、果树套种、灌溉水源等具体问题。同时,依托返乡创业人员投资产业需求,引导利用恢复的耕地,发展饲料种植基地,目前已在新联村、双石村流转土地多亩,通过农业产业带动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