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梯田丰收的颜色。
彩云网评特约评论员朱波
11月12日召开的第十三届云南省人民政府第次常务会议强调,耕地保护是“国之大者”。要树立强烈的耕地保护意识,坚决扛起耕地保护政治责任,坚决全面彻底整改突出问题,坚决落实最严格的保护制度,建立健全通报挂牌约谈冻结问责“五项机制”,以“长牙齿”的硬措施动真碰硬,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
耕地是粮食安全的基石。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必须一手管住“占—毁—调—退”等造成耕地减少的要素;一手抓好已占耕地补充、废旧荒地复耕等可增加有效耕地的要素。时至今日,我们保护耕地“生命线”的压力仍然巨大:耕地“非农化”,一些地方乱占滥用耕地的现象此起彼伏、屡禁不止;粮田“非粮化”,在耕地甚至永久基本农田中种树、种草、挖塘养鱼等现象时有发生,且在一些地方有滋生和蔓延的势头;伪“生态化”,一些地方打着生态文明的旗号,大造生态景观、大搞绿色走廊,大片耕地被用于建设所谓的“生态工程”。诸多耕地保护乱象的存在,无疑是保障粮食安全过程中不必须解决的障碍。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必须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让18亿亩耕地保护“长出牙齿”来,一方面,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和耕地占补基本平衡;另一方面,建设占用一亩永久基本农田必须实行报审批制度,真正把“占一补一、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等制度落到实处。
用“四大硬招”破解乱占耕地等难题。一是要自上而下,积极构建由各级主要负责人任田长的“田长制”,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二是要严格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做实考核指标数据,突出耕地保护实绩,加大审计、监察和组织部门参与考核的力度,强化奖惩兑现,用最严密的耕地保护法治生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三是要借鉴建设用地卫片执法,运用先进技术手段,加强对耕地变化动态的及时掌握,把耕地保护违法违规问题,解决在初始萌芽;四是要像人口普查那样,深入开展耕地普查,让良法成为善治的依据,让耕地使用者、耕地保护监督者都成为学法用法的能手、化解纠纷的高手,让耕地保护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民以食为天”。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是党中央、国务院沉甸甸的嘱托,也是保障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各级党委政府要牢牢扛起政治责任,抓紧粮食生产,千方百计提高粮食自给率。决不能让耕种面积和产量掉下来,坚决守好“三农”这个“战略后院”。
彩云网评所登载的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