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炎原因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为何加码粮食安全稳定大国粮仓有何举措
TUhjnbcbe - 2025/4/8 22:29:00
知名权威白癜风专家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jzpj/

2月22日

年中央一号文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

正式发布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

再次锁定“三农”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

不提新主题、不讲新提法

锚定乡村振兴的总体目标

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对年乡村振兴重点工作

作出全面部署

而其中强调

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

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

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

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底线

近日

《三农三人谈》节目邀请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

吕修涛副司长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程国强教授

做客演播室

来给我们重点解读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

关于粮食的重要内容

↓↓↓

▲完整视频:《三农三人谈|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解读:粮食安全国之大者》

为何要特别强调守住粮食安全这条底线?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我国粮食产量已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粮食供给总量充足、库存充裕。在国际粮食价格大幅上涨、疫情灾情叠加影响的背景下,我国粮食价格保持基本稳定,市场运行平稳。这充分表明,我国粮食安全是有保障的,我们完全有能力、有信心靠自己端牢我们的饭碗!

但这并不意味我们在粮食问题上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从吃饱到吃好,从米面油到肉蛋奶,消费结构还在不断地升级,粮食需求仍然呈刚性增长的态势,结构性矛盾又不断地凸显,紧平衡的格局短期内难以改变,同时资源环境的约束也在加剧。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该怎么去理解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条底线?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程国强:

守住国家粮食安全的底线,首先是我们应对世界变局和世纪疫情,推动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一个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其次,因为目前我国粮食稳产增产的基础还比较薄弱,特别是今后我们对粮食的需求还会持续增长,但是我们资源环境的压力会越来越大,整个粮食稳产保供存在许多短板、弱项,以及挑战、压力。

第三是在我国的整个粮食安全保障中,全球供应链是很重要的一环,但是在目前的世界变局和世纪疫情下,全球粮食供应链还存在着诸多的风险和不可控性,影响我国的粮食稳定供给。所以,我们必须牢牢地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底线,要坚持这样的一个底线思维,也就是要增强我们的忧患意识。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吕修涛:

首先从国际来看,国际上粮食供应的形势并不是很好,这就导致对我国的粮食供应造成了冲击,我们会面临买不到、买得贵、买不起的这些问题。

从国内来看,极端的灾害隐患,还有我国经济下行压力的碰头,保障粮食安全的责任更大。

另外从长远来看,我国的粮食需求是刚性增加的,这几年是持续上涨的,在此期间有可能会出现我国粮食需求的增加量超过我国粮食产量的增加,这就带来了一个很大的隐患。

另一方面,我国增加粮食生产的自然条件,现在应该说是趋紧的。比如耕地,根据我国国土“三调”公布的数字,过去10年,我国的耕地面积减少了1.13亿亩,平均每年减少多万亩,有些省份的耕地面积已经跌破了我们所说的耕地红线,还有一些省份已经跌破了永久基本农田的红线。所以说在这种形势下,我们越是面对粮食生产好的形势,越要保持清醒的认识。

今年夏粮会不会受去年秋汛的影响?

去年7月份,我国河南等地遭遇了暴雨洪涝灾害,当时实际上对一些地方的秋播产生了影响。那么,去年的灾害会影响到今年夏粮的收成吗?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吕修涛:

去年河南“7·20”特大的洪涝灾害,包括秋季黄淮海地区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秋汛,很多地方比如河南、山东、河北、山西、陕西这5个省就有很大一部分面积的小麦播种偏晚了,很多地方的麦苗比较弱,这个对于我们抓好今年的夏粮生产带来了很大难度。

但是我觉得从目前的形势来判断,保持今年夏粮的丰收还是有基础、有希望的。

首先从面上来看,我们实现了基本的种足、种满。我们一开始担心种不下去,很多地方田里的水排不掉,机器无法下地,但是经过一段时间晾墒之后,我们采取了一些应对的措施,比如说抗湿播种、晚播应变等一系列的技术。还有些地方出台了一些非常有力的政策措施,比如河北对于晚播的麦田,每亩补元钱。

这样的话,到最后统计来看,我们的面积保持稳定,所以说面积是基础。老百姓有种说法,“地不冻只管种”,所以只要种上就可以了。

从土壤墒情来看,今年的墒情应该是最近几年来最好的一年,是多年少有的,因为前期的雨水比较多,这样的话墒情比较足。农业有一种说法叫“麦收隔年墒”,头一年墒情好,第二年往往是一个丰收年。特别是我国有多万亩的旱地小麦,常年这个地方都因为干旱播不下去,或者播下去质量也不好。今年的旱地小麦基本上实现了足墒播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晚播影响。

现在距夏粮小麦大面积收获还有天左右,三个多月时间。当前,最要紧的是抓住小麦返青、拔节和灌浆这三个关键生育期,通过上技术、上措施,力求最大限度地追回产量。在小麦返青期重点是增施返青肥,促弱苗增穗数;在小麦起身拔节期重点是抗旱防冻促生长来增粒数;在小麦灌浆期,重点是实施“一喷三防”,来增粒重。

如何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除了落实严格的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农民要有种粮的积极性。我们该怎么去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呢?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程国强:

我们抓粮食除了压实责任,最重要是农民的积极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实际上我们现在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我们整个粮食生产的成本在不断上涨。跟国际比较的话,应该说我国现在粮食生产的成本跟那些主要产粮国的成本比,高出了三分之一以上,但是我国的整个价格、整个消费实际上对粮食的价格是约束在一定水平的,因此农民种粮不挣钱已经成为现在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难题。这也是为什么从新世纪以来,中央为了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从最初的“三项补贴”到后来“四项补贴”,这也是为什么我国粮食从年到现在,连续这么多年保持丰收的一个最根本的支持措施。另外一点,这些政策也有一定的效能递减趋势。一个政策出来以后,可能在最开始对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有作用,但是到了一定时候,这个作用就开始衰减了,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创新农民种粮补贴或者是价格支持新机制,能够使这些政策的效能持续地发挥作用,能够真正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今后能不能发挥包括收益保险等的作用,这都是我们要系统考虑的,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里面已经进行了初步部署。知识点: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合理保障农民种粮收益:

年适当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稳定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和稻谷补贴政策,实现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主产省产粮大县全覆盖。

另外一方面,还要注重市场机制的作用,也就是说如何推动粮食高质、高效,通过拓展粮食的产业链,提升它的价值链,打造供应链,来带动农民种好粮食、卖好价钱,推动农民通过优质、优价来增收。实际上,这就是通过政策保底,使农民种粮不亏本,然后通过市场让农民增收。最终如果能够形成这样的机制,才是真正农民种粮收益的保障机制。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吕修涛:

从中央的角度来讲,保护农民的积极性就是一个系统设计。通盘考虑,比如说小麦最低收购价在去年每斤提高一分钱的基础上,今年又提高了两分钱,这就释放出了让农民来抓粮食、种粮食的一个信号。

再比如说,针对年农资的价格上涨,中央拿出了亿元来补贴种粮农民,对于农民增加种粮的投入,这还起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带动作用。

为什么把耕地保护纳入最严格管控之中?

守住粮食安全底线,抓好粮食生产,就要挖掘粮食增产的潜力,而耕地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内容。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要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

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按照耕地和永久基础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的顺序,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分类明确耕地用途,严格落实耕地利用优先序。引导新发展林果业上山上坡,鼓励利用“四荒”资源,不与粮争地。落实和完善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加大耕地执法监督力度,严厉查处违法违规占用耕地从事非农建设。

但就目前来看,我国的耕地资源非常有限,耕地给粮食增产的空间还有多大呢?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程国强: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更加强调耕地保护的党政同责,把耕地保护这样一个我们粮食安全的命根子,纳入到了最严格的管控之中,要坚守我国的18亿亩耕地红线。实际上,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面积是不可能增加的,关键还是提高质量。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也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来提高我们耕地的质量,包括高标准农田建设,今年有个年度任务,就是要完成1亿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同时包括黑土地以及其他区域的土地也有具体的政策。

知识点: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全面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阶段性任务:年建设高标准农田1亿亩,累计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亿亩。各地要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提升耕地地力等级。研究制定增加农田灌溉面积的规划。实施重点水源和重大引调水等水资源配置工程。深入推进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万亩。积极挖掘潜力增加耕地,支持将符合条件的盐碱地等后备资源适度有序开发为耕地。启动全国第三次土壤普查。

耕地的质量是下一步我国粮食增产的一个很重要的保障,从我国这几年粮食增产的情况来看,实际上也体现了这一点。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吕修涛:

耕地质量应该说和产量的关系是直接相关的。中央特别

1
查看完整版本: 为何加码粮食安全稳定大国粮仓有何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