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举行节地生态安葬活动现场
半月谈记者林碧锋
树葬、鲜花葬、草坪葬……近年来,云南走出了一条节地、绿色、惠民的殡葬改革新路子,节地生态葬法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逝有所安:建骨灰堂节约耕地
背靠青山,前临村庄田野,四周树木葱郁……在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仁和镇勒平村,离村委会不远的山上有一座古朴的骨灰堂。
勒平村是一个有着户余人口的山村,全村耕地亩,人均耕地不足一亩。勒平村党支部书记李华昌说:“长期以来,村里的坟地占用近千亩地,严重影响了可持续发展。”
在广泛征集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勒平村出台骨灰堂建设方案,并于年7月建成占地10亩、有个穴位的骨灰堂,目前已安放骨灰盒冢。
如何让骨灰堂覆盖更多的村和社区?施甸县结合实际,探索县级融资补助、乡镇和村(社区)筹措为主,群众自筹、社会捐助为辅的模式,推进骨灰堂建设。目前已建成投用骨灰堂22个,其余61个在建、33个筹建。
“建设骨灰堂既守住了耕地红线,又保护了生态环境。”云南省民政厅厅长孙青友介绍,目前全省已建成农村公益性公墓(骨灰堂)个,殡葬公共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保障了农村群众“逝有所安”的殡葬需求。
厚养薄葬:因地制宜推广民族葬法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省份。云南省民政厅社会事务处处长陈强说,针对少数民族优良的殡葬传统习俗,云南积极引导佤族、傣族、拉祜族等少数民族采取民俗火化或遗体深埋不留坟头、不立碑等既传统又符合节地生态要求的葬式葬法。
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当地将实行生态葬式葬法的少数民族村组范围划定为少数民族生态安葬区,覆盖全州30个乡(镇、街道)、个村(居)民小组的25.88万人,此举在云南省成为首创。
位于云南省西南部的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协同推进“佤山幸福工程”建设和深化“绿色殡改”。“佤族丧葬文化讲究‘厚养薄葬’,这为殡改奠定了坚实基础。”临沧市民政局社会事务科科长杨宝才说。目前,沧源共有个公益性公墓,实行深埋不留坟头土葬的比例超过90%。
丽江市十余个世居少数民族的葬式葬法中,火葬是较为传统的丧葬方式。目前,分布于丽江各县(区)的彝族、普米族、藏族、苗族和部分纳西族(摩梭人)群众,均实行生态火化安葬,丧事简办的理念得到强化。
云南省民政厅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云南省个县(市、区)的个乡(镇、街道)个村(社区)划定为火葬区或少数民族生态安葬区,分别覆盖全省总人口的70.38%和国土面积的53.27%。
常伴青山:节地生态葬渐成新风尚
肃穆的音乐响起,礼仪师佩戴白色手套,手捧可降解骨灰罐缓缓将其放入花坛,撒上新鲜花瓣、倒土、盖草坪、放上盆花。随后,民众将一朵朵鲜花敬献于葬区草坪之上。这是今年清明节期间云南省举行的节地生态安葬活动中的一幕。
昆明市晋宁区晋福古园的一名礼仪师告诉半月谈记者,节地生态安葬最大的特点是全程不焚香也不烧纸,“不留名、不留碑、不留灰”。
“我们在民政部门指导下积极推进‘三不留’的节地生态安葬。”昆明市石林福座陵园负责人王礼兴介绍,目前该陵园已开发出可重复利用的生态葬墓位余个,并推广应用现代墓碑,减少石材耗费。
云南省民政厅、省发改委等9部门联合印发相关实施意见,推进不占或少占土地、少耗资源、少使用不可降解材料的节地生态安葬。目前49个县(市、区)已实施节地生态安葬奖补政策,占全省总数的37.9%。玉溪、保山、红河、临沧等地对生态节地安葬每人补助元以上。
“从树葬、鲜花葬到草坪葬,节地生态安葬正逐渐被更多人所接受,成为一种新风尚。”孙青友说。据测算,通过节地生态安葬,去年全省节约土地3余亩、木材15万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