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报广东记者站6月29日讯(记者张新华增宣刘玉娴)近年来,增城区作为广州市耕地保有量大区,始终坚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不断提升制度执行力,强化土地用途管制,着力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
规划引领科学谋划开发保护新格局
一直以来,增城区坚持规划的战略引领和底线管控,立足自然地理格局、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不断深化“中南部一体化、北部生态化”的差异化主体功能分区发展格局,坚持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促进区域协调、城乡融合发展。坚持底线思维,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统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科学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整体谋划好全区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在规划中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耕地保护的有关决策部署要求,优化农业生产格局,统筹兼顾发展与保护,落实好上级下达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
多措并举切实加大耕地保护力度
耕地保护事关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稳定,是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增城区一直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把思想和行动落实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严格耕地保护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上来,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上来,切实把“八不准”“六严禁”精神落到实处。以压实责任促保护,共同推进保护任务落到实处。以增城区土委会为平台,统筹推进制止耕地“非农化”专项行动,通过层层签订耕地保护责任书,明确保护责任,共同推进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以复垦整治促保护,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升。通过开展土地复垦、提质改造、拆旧复垦、耕作层再利用等工作,在耕地质量上层层加码,做到耕地保护精细化管理,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确保耕地补足补优;以农民得实惠促保护,加大耕地保护政策宣传。按照“谁保护、谁受益”的原则,每年优先安排一定的补贴资金发放至承担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的农户和单位手上,以提升保护积极性,让真正保护耕地的群众不吃亏、得实惠。在各行政村显著位置设立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标志牌,以达到保护宣传效果。同时,结合每年的“地球日”“土地日”等主题日,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将耕地保护的政策法规带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让耕地保护成为社会共识和行动自觉。
健全机制充分调动各方保护耕地积极性
切实提高耕保工作重要性认知。增强全区各部门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觉把耕地保护工作摆到重要位置来抓。组织开展有关部门和镇街领导干部自然资源管理专题培训,组织开展村居干部查处违法违规占用耕地专题业务培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依法依规、科学规范管理自然资源的意识和能力。落实落细全区耕保责任分工。严格执行上级关于耕地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和通知等文件规定,制定《增城区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专项工作任务分工表》,逐级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共同责任机制。坚决遏止违规占用耕地绿化造林、违规占用耕地挖湖造景、超标准建设绿色通道、违法违规批地用地等行为,全面筑牢粮食“安全网”。强化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将耕地保有量、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和保护、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等耕地保护目标履行情况纳入各镇(街)年度考核内容,并充分调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积极性,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覆盖、无缝隙”的耕保机制,形成保护耕地合力,推动形成层层落实目标、层层压实责任、人人节约用地、人人保护耕地的良好局面。
综合施策创新赋能土地监管长效机制
增城区坚持零容忍态度,“全链条”遏制违法用地,推动土地管理工作健康发展,全面严格保护耕地。一是部门协同,形成工作合力。通过建立健全土地执法“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置、严查处”长效机制,以卫片执法和动态巡查为抓手,抓早抓实卫片执法,强化土地执法巡查,压实土地执法共同责任制,构建自然资源部门与公安、司法、检察等机关之间的高效协作机制,从源头上治理违法用地,齐抓共管,努力将违法违规用地行为“发现在初始,解决在萌芽”。二是改革创新,提高执法效率。通过创新执法方式,建成执法监管一体化平台,将人工地面巡查与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等先进技术相结合,着力形成“天、空、地”一体化巡查模式,实现对耕地信息的实时掌握、全周期、精准化监管,助力执法巡查工作,提高执法工作效率。三是科技创新,实现智慧监管。以1:地形图全覆盖为起点,发展新技术,扩充数据类型,通过整合多个空间数据,形成涵盖基础地理、空间规划、专题普查三大类的大数据平台,并以此为基础逐步实现各部门间的数据共享、推进数据治理。在监测违法用地工作中,通过卫星影像数据、无人机、调查小程序以及数字政务平台等多种技术手段,助力控违行动的开展,让耕地保护“长”出智慧监管的“牙齿”,以科技手段为耕地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