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创/深圳商报记者刘芳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通报对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地方给予督查激励。其中,深圳市光明区因耕地保护工作突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成效好、闲置土地比例低且用地需求量大,获国务院点名表扬!
一直以来,光明区为落实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三区三线”划定试点工作部署会议精神,在国家工作组的对口指导下,按照市政府的工作安排,按照深圳市统一要求开展试划工作和耕地整改开垦工作,攻坚克难、按时保质完成试点,为国家、省市提供鲜活案例和实践支撑。作为全市(不包含深汕特别合作区)耕地保有量最大的一个区,光明区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探索创新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利用模式,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既完成了保护国家粮食安全的使命,也擦亮了“光明绿”生态名片。
记者了解到,光明区在深圳“两级三类”空间规划体系下开展分区规划编制,成立了以区委书记为组长的国土空间分区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由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光明管理局协同区发改局、更新整备局、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等部门共同开展了13项专项规划,并经过多轮上下联动,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紧密衔接。目前已形成较稳定成果,通过落实三区三线、优化总体空间格局,完善全域全要素配置,探索标准单元传导,形成分区层面的战略纲领共识。
主要通过强化光明在区域和深圳市级层面的战略定位:绿色生态城区、深圳北部中心及湾区科创枢纽,围绕发展目标,落实并优化市总规下达各项指标,增设反映光明职能和特点的指标23项,体现“科学特色+生态底色”。充分对接自然保护地体系,构建“一脉八廊四核”的生态安全格局。落实市总体规划“三线”划定要求,初步核定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三线范围,结合优化整合需求,提出了永久基本农田优化调整方案,实现占补平衡。按照“山水林田湖”系统保护要求,全域统筹耕地、林地、河流水系等布局,保护河湖水系与湿地资源,细化生态修复工程指引。还以生态优先、紧凑集中、功能多元为原则,形成疏密有致、山水共融的“一心两区、一环双廊”总体空间格局。优先保障科学设施和民生项目用地,重点安排科学设施用地,预计可容纳2-4个大科学装置,10-15个中等规模的科创设施等。
与此同时,光明区基于基本农田规模化管理考量,结合光明区科学城规划建设发展需要,按照“量质并重,规模连片,优化布局”的原则,组织编制形成了《光明区永久基本农田整改补划优化方案》(以下简称《优化方案》),提前谋划、率先启动整改开垦工作,提高耕地质量,划定高质量、集中化、规模化永久基本农田红线。优化后光明区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仍保障亩,其中调出亩,补划亩,已完成永久基本农田整改验收共亩,并据此完善了《优化方案》。
审读:谭录岗蒋祝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