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种植区卫星遥感影像图。)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彭可心通讯员郭芝桃严德赢
一张卫星遥感影像图,湖南水稻种植区的分布和生长情况跃然纸上。
随着季节变化,水稻种植区域在专业处理后的图像上色彩表现不同,刚种植时颜色浅红,生长旺盛时亮红,收割后和裸地颜色相近。
从耕地,到水源,再到矿山,如何摸清自然资源家底、及时掌握动态变化?8月25日,记者来到自然资源湖南省卫星应用技术中心,看湖南构建的“1+N”卫星监测体系,让全省21.18万平方公里国土尽收“天眼”之下。
遥感智能监测成为“优选项”
湖南是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借助遥感技术实时监测耕地变化,已经成为监测工作的“优选项”。
自然资源湖南省卫星应用技术中心内,设立了湖南省水稻、油菜种植面积遥感监测工作作业室。
记者在监测画面上看到,遥感卫星采集的水稻与油菜种植区域的高分辨率影像,清晰明了。通过影像数据,全省的水稻与油菜种植面积可以得到精准计算,为我省粮食面积监测提供基础数据支撑。一旦遥感监测发现耕地变化的情况,相关部门会进行实地核查,对违法占用耕地的行为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有了遥感智能监测,“人海战术”也“过时”了。
过去,需要20人花费10天时间才能完成一次湖南全省变化图斑提取,现在1台服务器在48小时内便能完成这项工作。
基于技术变革带来的便利,湖南省基本构建起了“1﹢N”卫星监测体系。“1”为常规监测,主要对全省土地利用现状开展的全覆盖监测,全面、动态、及时、准确掌握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N”为专题监测,主要开展违法用地、耕地数量、耕地使用、农民建房、无证采矿、生态红线等专题监测。
自然资源管理工作更精准、更智能
去年8月,湖南省遥感影像统筹及卫星应用系统(卫星云遥系统)正式上线。作为全省遥感影像统筹工作管理和遥感数据应用服务的云平台,使遥感数据走向“云世界”。
据悉,该系统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可快速发布用户随时可见的长时间序列海量遥感数据,并为社会各行各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数据保障和技术服务。
根据遥感影像统筹制作的卫星影像,人机交互发现森林变化区域,准确把握林地占用、植树造林及退耕还林情况;通过露天采掘场图斑,建立露天采矿越界开采数据集,统计露天采矿基本情况;还可发现因人为原因造成湖泊、水库、河道等水域的变化区域及水环境变化情况……
“1+N”卫星监测机制,为实现全省自然资源领域“变化全发现、问题全核实、任务全交办”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通过智能方式提取到的变化图斑与各类管理矢量数据和基础资料进行套合分析,将“变化图斑”转变为“问题清单”,推送给省自然资源厅相关处室局提出处置意见,形成“任务清单”。
[责编:胡盼盼]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