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炎原因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如何保障好14亿人的粮食安全要害是种子和
TUhjnbcbe - 2024/12/31 9:52:00
补骨脂注射液零售价格元 https://m.39.net/pf/a_4349562.html

粮食安全一如既往受到中央政府高度重视。

3月5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我们一定要下力气也完全有能力保障好14亿人的粮食安全。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保障粮食安全的要害是种子和耕地。在种子方面,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优良品种选育推广,开展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耕地方面,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和质量,完善灌溉设施,强化耕地保护,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

这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技”包括育种。中央也明确要求,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

一方面,国内外种业差距明显,以大豆为例,中国大豆单产水平不到美国大豆的60%;另一方面,世界种业正迎来以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发展为标志的现代生物育种科技革命,需要抓住机遇、加快创新,打好种业翻身仗,从而实现种业的跨越式发展。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日前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要加强种业核心关键技术攻关,特别是当前要加快实施现代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深入实施农作物和畜禽育种联合攻关,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同时要加强基础性前沿性研究,特别是要推进南繁硅谷等创新基地的建设。

至于耕地出现“非农化”“非粮化”的情况,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邢成举对第一财经表示,这是因为在地方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冲动。

这背后的主要原因,在于粮食种植的低效,再加上分散经营的成本高、难度大,让不少农户基本放弃了粮食生产,耕地抛荒情况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此外,随着城乡融合,市民下乡、资本下乡和项目下乡等情况更加普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耕地原有的粮食与农业生产用途。

邢成举表示,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使得耕地总量保持18亿亩红线的目标,面临着诸多挑战。因此,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现象,将是一个需要亟待

1
查看完整版本: 如何保障好14亿人的粮食安全要害是种子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