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黄巧义徐培智张木唐拴虎
一、耕地保育政策
▼耕地是粮食安全的基石。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建党周年,做好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年中央1号文强调,将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和防止耕地“非粮化”,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年建设1亿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高标准农田。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的通知》、《关于印发〈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的通知》和《关于印发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办法的通知》等文件,明确耕地利用优先序,并将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作为省级政府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考核和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农业农村部发布了《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方案》、《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等政策措施和行动方案,进一步规范和指导各地开展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工作。
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强耕地保护和农田建设。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控制新增建设占用耕地,严禁违规占用耕地绿化造林、挖田造湖,推进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整治,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加快耕地恢复和补充耕地建设,积极拓宽新增耕地及耕地提质改造途径,加强耕地保护动态监测监管。开展新一轮垦造水田三年行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加大政策激励力度,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促进耕地高效利用。近日,广东省印发了《年广东省粮食生产行动方案》,将撂荒耕地复耕复种、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年重点工作内容。并相继出台了《广东省耕地质量管理规定》、《广东省年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实施方案》、《广东省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工作方案》等文件,部署落实年广东省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工作。
二、广东耕地质量现状
▼根据广东省耕地肥料总站的调查和监测数据,广东省现有耕地面积万公顷,但耕地土壤普遍存在酸、粘、瘦、板等特征,土壤质量总体偏低。其具体表现为:①有机质含量偏低。广东省77.77%的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在20~30g/kg之间,根据土壤普查耕层有机质含量划分标准为第三等级,整体有机质含量偏低。曾招兵等研究发现,近几年广东省耕地土壤有机质呈下降趋势,珠三角地区尤甚。不同区域、种植制度下的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所差异,表现为粤北粤西珠三角粤东,水田菜地旱地园地。②土壤养分缺乏与不均衡。广东省耕地土壤氮、磷含量总体处于中等和丰富水平,而速效钾含量总体偏低,缺钾现象较普遍。大部分耕地土壤存在缺镁现象,三分之一的耕地土壤硫含量偏低,26.50%的土壤出现不同程度的缺钙。大部分耕地土壤的缺硼情况较为严重,部分区域耕地土壤存在有效锰、有效铜、有效锌缺乏现象。③土壤酸性强,且仍呈酸化趋势。据调查,酸性土壤(pH4.5~5.5)的耕地占全省耕地面积56.38%,微酸性土壤(pH5.5~6.5)的耕地占全省耕地面积41.65%,而中性土壤和碱性土壤(pH6.5)仅占全省耕地面积5.13%。由此可见,广东省耕地土壤大多数为酸性、微酸性。另一方面,近30年以来我省农田土壤pH值呈降低趋势,土壤pH平均值下降了0.30个单位,严重酸化区域下降了0.55个单位。
三、耕地保育措施
▼1、完善农田基础建设
农田基础设施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可将昔日的“望天田”、“斗笠田”变成了“万亩田”、“吨粮田”,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通知》中规划部署了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通过合理规划、适度归并,实现耕作田块相对集中;采取改良土壤、培肥地力、保水保肥等措施,提高耕地地力和提升土壤质量;根据旱、涝、渍和盐碱综合治理的要求,对灌溉排水进行统一规划布置,改善农田灌溉条件和节水灌溉效率;规范田间道路、田块长度宽度与平整度,改善农机通行和作业条件,为“宜机化”打下基础;加强绿色农田建设示范,因地制宜构建生态沟渠、道路和塘堰湿地系统,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增强农田防灾减灾能力;结合田间道路、灌溉与排水等工程,完善农田输配电设施。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年建设1亿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高标准农田。广东省农业农村厅顾幸伟厅长介绍,广东省已建成万亩高标准农田,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显著,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
2、酸化土壤改良
长期定位研究结果表明,华南区土壤酸化日益加重。土壤酸化增加了钙、镁、钾等盐基性养分阳离子流失风险,降低磷、钼、硼的有效性,并降低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活性,而提高土壤锰、铝等重金属活性,严重影响广东省耕地质量和粮食安全,亟需实行酸化土壤治理。目前,酸化土壤改良主要有以下几种措施:①轮作水稻。淹水栽稻可降低土壤酸含量,提高土壤酸碱缓冲性能,从而提高耕地土壤pH值。长期监测数据结果也表明,水田土壤的酸化速率明显低于菜地和旱地。②科学施用化肥。减少铵基氮肥的使用,并逐步推广应用缓/控释氮肥等新型高效肥料,提高氮肥利用率。采用测土配方施肥等科学施肥技术,提高化肥施用精准性和科学性。采用化肥深施技术,减少化肥流失风险。通过科学施用化肥,实现化肥减施增效,减少化肥过量施用引起的耕地土壤酸化问题。③秸秆还田。秸秆含有大量钙、镁、钾、钠等盐基性阳离子,通过秸秆还田措施可减少耕地土壤盐基性阳离子的流失量,相对降低氢离子和铝离子含量;同时,秸秆还田还能提高土壤酸缓冲性能,从而减缓耕地土壤酸化趋势。④施用有机物料。有机肥可有效补充土壤盐基性阳离子,降低土壤铝含量,提高土壤酸中和能力和抗酸化能力,从而有效抑制土壤酸化。近年来,生物炭对酸性土壤的改良效果受到国内外学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