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以来,我国进行了两次全国范围的土壤普查,第一次在年到年;第二次在年至年。今年,我国再一次启动了土壤普查,2月底,北京市全面启动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试点工作,共有10个区参加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试点,调查点位涉及个镇(乡)的个村;昌平区作为北京市10个试点之一,调查点位个,涉及20个镇(街道)的个村。
在经历了高速度、长期较为粗放的经济发展后,我国的城乡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郊野变为城镇,荒山披上绿装,农田种植越来越机械化……自然条件的变化与人类的活动对土壤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土壤的质量现状如何?还有多少后备耕地资源?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将在这一次普查中得到更详细、更全面、更完善的数据支持,查清土壤的类型、数量、质量等方面的情况,为土壤的科学分类、科学改良、科学利用等提供理论依据。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不可或缺的重要自然资源,事关家家户户的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事关国家生态安全,事关美丽中国建设。然而,相比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土壤污染以其隐蔽性、潜伏性、长期性、不均匀性和难可逆性,修复成本高,成为了污染防治攻坚战中最难缠的“看不见的敌人”。
相对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土壤资源数量和质量均属严重限制型,虽然我们以全世界8%的耕地养活了20%的人口,人均耕地仅1.3亩,但一部分的产量是以牺牲土壤的健康换来的。如今,我国土壤出现了一系列变化和问题,如黑土地退化、南方红黄壤酸化,北京地区尤其是设施化肥过量施用造成的土壤板结、土壤次生盐渍化、面源污染等,对作物产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此时,充分认识和保护土壤资源、摸清土壤变化的原因就变得尤为重要。
此外,“十四五”规划和年远景目标明确要求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底线,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因此,实施第三次土壤普查是及时的、令人期待的。期待通过此次普查,能够促进土壤的自身健康,实现粮食在质和量上的安全;同时,促进土壤健康,增强土壤的固碳能力,助力中国达成“年碳达峰,年碳中和”的宏伟目标。
与此同时,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也是一次重要的国情国力调查,对全面真实准确掌握土壤质量、性状和利用状况等基础数据,提升土壤资源保护和利用水平,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节约用地制度,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耕地土壤,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未来,土壤普查将会在很多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如:推进我国农业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加强产地环境保护治理,推动水土资源节约、化肥农药等投入品高效利用,完善绿色农业标准体系,推进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等,都离不开土壤肥力与健康指标数据作支撑。此外,数字农业建设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建设农业自然资源大数据,促进农业机械化、信息化和智慧化管理,同样需要土壤大数据作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