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考虑生态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等因素,在耕地保护方面,“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必须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守牢耕地红线”
图为银川市某公园内的“三北”防护林建设者植树雕像。《财经》记者焦建/摄
过去10年间,耕地净流向林地1.12亿亩。随着中国加速迈向碳达峰、碳中和,林地等生态用地的面积应还会继续增加。
以年底为标准时点,中国耕地总面积约19.18亿亩。与十年前第二次全国国土调查时的20.3亿亩耕地面积相比,耕地总量减少了1.13亿亩。
8月26日公布的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下简称“三调”)的最新数据透露了上述信息。因中国对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严格实行占补平衡(建设占用多少耕地,须补充相应数量和质量的耕地),为何耕地面积会减少是相关各界高度关心的话题。
“在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严格落实了占补平衡的情况下,耕地地类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结构调整和国土绿化。”在当日由相关部门联合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王广华对此解释称。
调查结果还显示:全国建设用地共有6.13亿亩,较第二次国土调查增加1.28亿亩,增幅26.5%。十年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一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48.34%提高到62.71%。
城镇建设用地总规模达到1.55亿亩,节约集约程度不够问题依然突出,一些地方存在大量低效和闲置土地。全国村庄用地规模达3.29亿亩,总量较大,布局不尽合理。
这些数据意味着城乡建设用地盘活具有较大潜力,对保障耕地红线亦提供了新思路与可能。
耕地减少的细节
年,国务院公布的《全国国土规划纲要(-年)》提出:按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总体要求,统筹平衡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脱贫攻坚、农业结构调整和生态建设等目标,确定了年和年的耕地保有量目标,分别是18.65亿亩和18.25亿亩。
国土调查属于重大国情国力调查。中国第一次国土调查于年5月开始,年年底结束;第二次调查年7月启动,于年完成;年9月,国务院统一部署开展“三调”。“三调”历时三年汇集了2.95亿个调查图斑。以年12月31日为标准时点,“三调”全面查清了全国国土利用状况,建立了覆盖国家、省、地、县四级的国土调查数据库。
“三调”结果显示:年末全国耕地19.18亿亩。从全国层面看,实现了国家规划确定的耕地保有量目标。
过去十年间地类转换的细节是:既有耕地流向林地、园地等地类的情况,也有林地、园地等流向耕地的情况。总的来看,耕地净流向林地1.12亿亩,净流向园地0.63亿亩。“另外,前些年部分地区大力兴建各类工业园区,应该也占了一定的比例。”北京东方艾格农业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德钧则对《财经》记者表示,“这部分盲目使用土地的现象近年来逐渐减少了。但随着中国加速迈向碳达峰、碳中和,林地等生态用地的面积有可能还会继续增加。”
从“一调”到“三调”,在管理上,耕地和园地一直被视为两个并行的一级地类。其在种植作物、种植方式、种植收益、对耕作层和耕作条件的影响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
从实际情况而言,虽然耕地上种植果树、茶树变为园地,这两类土地在种植作物、种植方式、对耕作层影响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耕地种植的多为一年一季或多季收获的粮棉油糖菜等农作物,园地则以一次种植多年收获的方式种植果树、茶树等经济作物;耕地上产出的主要满足居民对粮食的基本需求,而园地上产出的主要满足居民饮食结构多样化的需求。
值得